爱尔兰舞动创意
虽然国家小,但是爱尔兰深谙生存之道。
在这里,不论是本地产业或外商,都力求创新。
天下杂志308 2004/10/1
文/杨艾俐 摄影/黄明堂
在都柏林运河旁的创新育成中心,做芯片雷射切割(全世界只有日本和爱尔兰有)的Xsil总裁柯林斯,五点钟起身,与在硅谷的美国客户通电话,进到办公室,明天爱尔兰放假,他利用假期,飞美国硅谷。
虽然已经公认是爱尔兰最成功的创业家,身价上亿,但是柯林斯没有自己专用办公室,坐在办公室一角,连屏风都没有。打电话,骂人,所有员工都听得一清二楚。「你和他们没距离,他们才愿意为你卖命,」穿着黑衬衫,前晚和研究员喝酒到凌晨四点才散的柯林斯说。
这三年,欧洲看到亚洲因为创业鼎盛而经济繁荣,也一意鼓励创业家,他们组成论坛,跨国界学习,相互观摩,以减少失败。爱尔兰也不例外,经济繁荣后,激起了爱尔兰创业雄心。据欧盟统计,爱尔兰每百人创业比例是欧盟各国里最高。
但是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要创业,就必须是创新型的创业,不是摆地摊,开小饭馆,「唯有创新,他们才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准,」一位驻爱尔兰外商观察。
因此爱尔兰大学,政府竭尽心力,鼓励高科技创业,他们设立创新育成中心,廉价租给科技小公司。例如在三一大学里的育成中心里,贺立博士领导的公司Magnetic Solutions,正研究下一代内存MRAM(磁阻式随机存取内存)制程中的一项精密机器(已卖给我国工研院,价值数百万美元),希望抢得头筹。
有些科技企业经过五、六年耕耘,已经在国际市场驰骋。软件业的Iona科技公司纵然小,但已经包下中国北京市设计交通号志工程。在北京积极准备奥运之际,Iona科技未来前景可期。
在都柏林市中心,由三位年轻人创办的Rococo软件公司,趁着爱尔兰软件业优势(曾占世界输出第一位,现为第二位,次于印度),设计手机和计算机相通的软件,与手机公司易利信合作进军欧洲市场成功后,又要进军中国大陆市场。
爱尔兰人以自己创业精神为傲,英文「创业家」(entrepreneur)一字,还是爱尔兰一位经济学教授卡丁伦(Richard Cantillon)所发明,出现在他一七三四年出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他曾买下一家已破产的银行,整顿之后,赚进大笔利润。成立两百四十五年的健力士啤酒(Guinness)在创业初期,曾经与地主订立九千年契约,承租现有土地。创业主詹尼斯(Arthur Guinness)坚信,健力士啤酒可以永续经营。
从小地方创新,积少成多
国家小,爱尔兰就从小产业,小地方创新,积少成多。外商往往用爱尔兰为研究发展基地,发展新制程,或量产新产品。例如朗讯通讯最近与爱尔兰三一大学联合投资八千万美元设立实验室,将成为朗讯全球电讯设备,供应链需求总部。
爱尔兰本地产业也力求创新,贝利(Baileys)奶酒(cream liquor)在一九七○年代第一家出售用牛奶调成的酒。因为创办人看准人们需要低酒精,健康饮料,尤其妇女踏入职场,必须喝酒应酬,提供消费者烈酒之外的另一个选择。不但开启了酒类新市场-奶酒,更席卷美国欧洲市场,创新使得后进者很难追赶。
贝利奶酒出现后,虽然有很多追随者,但是至今贝利奶酒仍然占有奶酒市场五○%。
「这是三十年以来最具创新的酒类,」酒类杂志《冲击》写着。
爱尔兰很多企业一开始就着力打品牌,并放眼世界,打全球市场,因此小国也可以出大品牌。健力士啤酒被美国品牌鉴定单位,评为世界价值最高的七十五个品牌之一,价值超过十亿美元,合台币三百五十亿。
未来,爱尔兰要把创新精神转到科技上。例如柯林斯领导的Xsil要踏入半导体设备行列,虽然只有一百位员工,但是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设立分公司,要与美国同行一拚高下。
「过去,爱尔兰浪费太多时间,该是急起直追的时候了,」《知识,爱尔兰》一书中这样写着。
天下杂志308 2004/10/1
天下数字内容下载中心
天下数位阅读杂志第十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