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焦点 >> 正文
王路:灾区造三年,我肯定会尽全力
——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路教授

日期:2008-07-18 10:36:54  来源:China-Designer.com        点击次数:1741    

   采访背景:因为对设计师余静赣为灾区所做的欣赏以及共同的工作志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跋山涉水,带领自己的学生深入四川绵竹,想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为灾区做贡献。王路教授说现在的重建情况确实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士来帮助,因此尽管公务繁忙,他也表示每月都尽可能抽时间深入灾区进行工作,带领自己的学生一起工作在一线。在灾区的救灾帐篷里,本网主编邱玉苓和王路教授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关于灾区考察

China-Designer:王教授是怎样加入到震区新家园义务设计团的?

王路:07年,上海一位朋友邀我去参加在江西成立的一个麓山艺术学社,正好也赶上余工开办的庐山特训营地开学。那个时候是第一次跟余工认识。有机会跟他聊了以后,我觉得他在设计界做的一些事情,我都非常欣赏。我们在从事乡村建设这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和志向 。现在很多建筑师或者是学者都在谈要保护农村和民宅对中国农村的特色发展有很多想法,但还只是把目光停留在研究和探讨阶段。切实的行动都还没有,并没有实际上为那么多的老百姓做什,很多农村的生态模式都在悄然自生自灭。而余工已经在行动上表达了这种志向。给我感触很深。
这一次余工发起的设计赈灾,特别是对灾区农宅所给与的高度关注,也打动了我,所以当他邀请我加入震区新家园义务设计团的时候,我很高兴得答应了。因为不是这样,我自己也没有这样一个机会,现在正好能够让自己学的一些东西,派上用场,为灾区做点贡献。

China-Designer主编邱玉苓采访王路教授与马跪寺村村长

China-Designer:您怎样具体参与这里的重建工作呢?

王路:我觉得来这里需要作得事情还是很多的,需要具体理些头绪出来。因为余工本就是带领的一批室内设计师的队伍,而具体重建是需要大量的建筑师和结构师的,所以这里的建筑专业人员目前还比较缺乏,现在设计团也在紧急招募 建筑师,但是因为余震还有两个月左右,政府的规划措施还在进一步研讨中,即使现在招募来大批建筑师,也不不具备最佳的发挥空间。所以,这专业建筑师在这段时间的需求和作用是比较特殊的。这次我来,就带来了三个比较好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建筑理论知识也比较扎实 。所以应对这段时间建筑规划咨询,初期建筑设计还是比较及时的。就是现在有比较应急的硬性设计需求也还是可以完成部分工作的。另外,这期间与其他设计团成员共同探讨和学习建筑设计多掌握实地建筑知识和需求也是又作用的。另外每天我们实地考察回来,晚上我也给大家进行讲座和一些教学方面的内容。

绵竹灾区现场的专家会议

与绵竹建设局副局长李文强在建设局临时工作帐篷谈城市建设规划

王路教授在义务设计团给设计师讲课


王路教授带领博士&硕士学生研究重建方案


王路教授与其学生在土门小学帐篷内

China-Designer:您带来的学生是什么情况呢?

王路:这三个学生中有两个建筑博士,在写博士论文阶段,另外一个是瑞士学习交流学生刚刚从瑞士回来,我刚好给他拉来了。正好者三个学生都有来灾区的愿望和热情。这期间的义务设计工作也可以做为他们博士论文的选题,这很有意义,也难得有这样实地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现在他们也有很多工作要梳理。也希望他们能够从整体上理顺设计团的工作,做一些示范性、规律性的东西出来。这样我暂时离开可能也不会有问题。,我下一批来的学生也会在8月份带过来。我跟余工说了,你在这里造三年,这三年里,我肯定尽我的全力。


王路教授身后一片废墟

关于灾区重建

China-Designer:在具体的建筑或学校设计上,你个人通过考察研究感觉适合怎样的形式来做?


王路教授在帐篷内与南轩中学校长商议重建事宜


本网主编邱玉苓(左)与王路教授(右)以及南轩中学校长合影

王路:这个比较难说,打算和具体落实到一个项目的时候可能还不一样。因为我之前做的一个希望小学,实际上我带的学生,是在探索一种在贫困地区,怎样能够以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寻求一种既造价低廉,且又生态环保的意义和可能性。能够让那些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自己可以亲自参与建造学校和住宅。这个可能会有它的局限,但其普遍存在的实际意义在于,肯定会有很多地方适合这样一种模式。我们也在想再四川震区特别贫困边远,一般力量顾及不到的地区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模式。既生态、安全,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和农民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还有我们传统的建房技艺。你看在汉旺镇几乎全部的楼房和现代建筑都摧毁的情况下,那个前朝的古亭和廊子都还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例子。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合探讨这种模式,比如说像市区的绵竹中学,肯定就不能这样一种模式来做,它需要一个完全正规的施工进行。但是在四川目前这种情况下工,一些地方通过考察论证用这种模式,我还是觉得可以的。


王路教授在记录受损建筑

China-Designer:您所说的这所希望小学是怎样的一个建造过程?

王路:是从设计到建成这些学生一直轮流住在那儿河民工一起参与建设。因为农民施工队他不看图,完全是凭经验在建造,是否符合我们的设计和安全要求,我们一定要监督,他们不明白怎么做得,还要讲给他们。这样的交流中他们也能提高实际的建房水平和知识,对以后建房有好处。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不在的时候,他们建好的部分,不是我们设计和要求的,却会给你一种惊喜,他们的实践经验确实也有比专业理论更适合建房要求的,就觉得农民盖出来的东西太好了,他们很有智慧。所以民间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挖掘。两相结合,建出来的学校反而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好。农民和我们都得到了更好的建造经验。我们也希望这次在四川可以有这样一个相互提高的实践和推广机会。

王路教授在石虎村与村民探讨农宅建设

China-Designer:这次在灾区王教授大约可以接受多少设计项目?平时时间怎样安排?

王路:实际上我自己确实也很忙,在学校也上课,带研究生,还编一个杂志,然后也有各种各样的会啊,评标,学术研讨会,每年也要出国。当然灾区的工作本来不是在既往的正常工作计划和程序之内,但是国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和余工都有同样的做事的感情在里面,所以计划以后每月都过来,我会让我的学生在这里呆长一点。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会尽量做,数量就不好说,也看有多少需求和时间。我想我自己做多少也是有限的,希望可以有机会与更多同志交流提升团队的作战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王路教授在马跪寺村与村长谈村庄重建

China-Designer:也会把一些项目带到北京去做吧?

王路:对。建筑这一行,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做方案的过程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包括跟甲方一次次沟通甚至是一种交涉。当完全模糊和分歧的事情通过各种环节成为作品和现实的时候,当一个个项目双方促成了朋友的时候,真的是很有趣的,值得享受的事情。那种来来回回在家、在路上、在城市间穿梭的感觉,那种能吃苦能享受的感觉都也蛮好。

由王路教授制作的板桥小学设计图


清道小学设计图

 
南轩小学设计图


博爱紫岩小学设计图

 


第1页 共1页
分享到:
    凡本网注明“china-designer”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或"来源:china-designer.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