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科斯林柱式
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克林斯柱式。
多利亚柱式的柱头
多利亚式柱子没有柱础,直接立于基石之上,柱身粗壮,柱头简单,有顶天立地般的雄伟气魄。其柱子的高、宽比(即柱高与柱基直径的比)为5.5比1,有的甚至为4比1。这是一个颇为粗壮的比例,其他柱式的比例为8~10比1,东方许多用木柱的建筑甚至达到15~20比1。多利亚式柱子从上到下刻以凹槽(一般为20条)。多利亚柱式虽然与其他柱子一样从下到上逐渐收缩(下粗上细),但收缩不是简单的直线式,而是在中间略微膨胀,形成一条可以感觉到的曲线,在我国的建筑术语中被称为“减杀”。这种收缩曲线使柱子显得更有弹性和力量,赋予石头以生命的韵律。多利亚式柱子的柱身之上由方圆两个构件组成,下连柱身的圆形颈石,它向外挑伸的轮廓也非常注意构造优美的曲线。上接檐部的是方形石板。柱子以上是檐部。它由上承屋顶的檐壁(也称中楣)和下连柱顶的额枋(也称框缘)构成。檐壁之上还有挑出的檐口,额枋是平整的石条,干净利落,不带任何装饰,檐壁则交替由三陇板和间板构成。三陇板是长方形板面,上刻浮雕。檐壁是柱式中最富有装饰的部位。由于额枋和檐壁之高都不小于柱宽,因此多利亚式的檐部看起来相当突出,往往达到柱高的1/3,早期甚至可达1/2。檐部之上的平缓屋顶相当简单,各种柱式都相同。
雅典赫淮斯托斯神庙的多利亚式柱子
多利亚是神庙的结构很简单,甚至在它规模宏大的时期也是如此。在这样结构简单的建筑物上,很细微的变化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多利亚式建筑结构、建筑体系和装饰风格的持久的简洁性不仅对人们理解建筑,而且对人们理解整个希腊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装饰方面朴实无华的传统风格很好地代表了希腊大陆及其诸岛的建筑特点。它的基本成分经历数个世纪而长盛不衰。
构成传统的多利亚式建筑特点的因素是包括柱头在内的圆柱以及神庙外部门廊的柱头上方的雕带或相连的构造。
德尔斐圆环神庙的多利亚式柱子
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爱奥尼亚柱子的柱头
爱奥尼亚柱式和多利亚柱式相比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柱身更加颀长秀雅,柱子高宽之比保持在8~10比1,柱身凹槽更细,甚至被细线条取代,不再有鲜明的棱,一般达到24条。柱身收缩很不明显,也无减杀的曲线。其柱子有柱础,而柱顶的区别更明显。其柱顶由两个左右对称平列的大涡卷纹组成,两涡卷之间的颈石被缩成一条很小的装饰带,令人觉得他的柱顶就是两大涡卷,非常显眼。这种涡卷来自东方,可能是纸莎草花纹或卷须草纹的变体,在东方化风格的绘画中已常见,实际上上接近东方的爱奥尼亚人从东方学来的。这种柱身和涡卷使柱子显得挺拔秀美。柱头与柱身之间有经过装饰的、形状多变的线脚。柱头上的顶板越来越薄,以致变成螺旋饰和柱顶过梁之间的线脚。柱顶过梁分为三个水平的带状凸起。柱顶过梁上面是一条装饰得连续、流畅、自然的雕带,表现的题材用长为生动的神话情景。另外,爱奥尼亚式柱头的典范做工都非常精细。
属于爱奥尼亚柱式的雅典卫城胜利女神神庙
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
爱奥尼亚式神殿柱雕
较之质朴的多利亚式柱头,爱奥尼亚式柱头被认为更自然主义化和更富有建筑意义。事实上,在稽核和抽象的特性方面,爱奥尼亚式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抽象的装饰风格,这是的希腊的建筑更具有价值。希腊建筑在其渊源上可能受到邻近爱奥尼亚的东方建筑某些成分的影响,如波斯波利斯宫。以线性的方式表现献祭队伍形象的雕带也被认为是受到了爱奥尼要是连续雕带的影响。
爱奥尼亚式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型的、被石柱林围绕的神庙联系在一起。它比多利亚式建筑更加夸张,可能是受到亚洲地区东方宫殿建筑风格的影响,因为曾有希腊人在亚洲居住过。
最早之爱奥尼亚式的神庙是在西元前 560 年至 550 年间,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建于土耳其艾菲索斯?
萨摩斯到的赫拉神庙:该神庙大约修建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这座神庙的结构非常宏大,面积为55?115平方米,四周有两圈列柱,共计133根。内殿宽23米,有顶盖。圆柱有柱座和大理石柱头。蜗旋饰颇为舒展。
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式风格就传播到了希腊大陆的雅典和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公元前5世纪,传统的爱奥尼亚式建筑装饰风格发展得更加自由,当时建筑物的遗迹可以证实这一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诺克拉提斯神庙。爱奥尼亚式是希腊晚期即公元前4世纪之后建筑史们所偏爱的一种建筑风格。由于它适应了希腊后期人们对自然主义的喜爱而取代了多利亚式建筑风格。
科林斯柱式的柱头
雅典的宙斯神庙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个系统,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发明于科林斯?
与多利克柱式的质朴壮实和爱奥尼亚柱式的挺拔秀雅相比,科林斯柱式更富有装饰性。不过它并不是一个独自发展出来的系统。
或许是因为科林斯柱式太过于虚饰,或许是因为希腊人太过于保守,以致于科林斯柱式在希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反而到了罗马时期,被罗马人加以大大的利用。罗马人将希腊多利克柱式改良,去掉凹槽,加上柱基,成为托斯坎那柱式,同时又采取爱奥尼亚柱式的涡卷与科林斯柱式的?茛叶,结合而成为复合式柱式。
目前可以看到的科林斯式古希腊建筑,首推位于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在希腊化时期,这座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建筑物。
古希腊多立克式形成于公元前 5世纪上半叶 ,这种柱式无柱础 ,柱头平直 ,柱身除通长的凹槽外 ,无其它任何装饰 ,整根柱石粗壮有力 ,富于男子体型和性格的刚劲 ,其柱身比例一般为 1∶5.5~ 1∶5.75,并随建造年份的推迟柱身越长
塔司干柱式
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 ,它是陶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 ,也有人认为 ,它是希腊柱式基础。但是 ,罗马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非结构柱式 ,经常是将柱子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 ,称为附墙柱或半身柱 ,有的柱子被做成扁平状 ,这时人们就称其为壁柱
典型的希腊柱式有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与科林斯柱式等三种,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继承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发展了的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共称古典五柱式
古罗马五种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混合柱式)
古罗马五柱式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他们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斯干柱式。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塔斯干﹑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其风格的差异远比希腊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的差异为小﹐因而失去了鲜明性。罗马人创造了新的柱式组合﹐最重要的是券柱式。
|
|
|
整体比较图
|
|
细部比较图 据文本推断: 上左:塔斯干; 上右:(罗马)多立克 中左:爱奥尼; 中右:"现代"爱奥尼? 下左:科林斯; 下右:混(组)合式 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里给柱式本身和柱式组合作了相当详细的量的规定﹐用柱身底部的半径作量度单位。他注意到这些规定要根据建筑物大小﹑位置等具体条件作必要的调整。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在罗马帝国流行﹐形成统一的罗马建筑风格。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后﹐欧洲大多数地区柱式建筑不再流行。在意大利虽然流风尚存﹐但细部和组合方式等都不很严格﹐与罗马柱式有很大差别。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重新使用罗马柱式作为基本的建筑造型手段﹐追求风格的纯正。16世纪下半叶的手法主义﹐产生了两种潮流。一种是刻意求奇﹐不惜破坏柱式的结构逻辑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像﹐如螺旋式柱身﹑断折的额枋﹑不均匀的开间﹑成组的柱子等﹐这种潮流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继承。另一种是刻意求同﹐给五种柱式厘订死板的规范﹐消除古罗马时期普遍存在的变体﹐作出苛细的量的规定﹐这种教条化的潮流被17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继承。巴洛克建筑流行于意大利等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地区﹔古典主义建筑流行于法国和北美等地。它们都创造了一些新的柱式组合。但二者在个别手法上互有渗透。后来﹐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比巴洛克建筑的大。尤其是法国成了欧洲建筑教育的中心以后﹐教条化的柱式就在欧洲成了主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但装饰仍多用巴洛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