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装修搜索
  建案例 传图片写文章 登陆  |  注册  |  帮助   
   ·青少年户外运动发展大会设计建造分会        ·即将到来的2024年米兰国际家具展览会        ·奥地利Gro?weikersdorf社区中心        ·乡村博物馆│奇峰村史馆——安徽        ·提高空间灵活性,激发市民自豪感        ·Mayora总部食堂,在花园中就餐        ·Aesop商店,简洁的宏伟        ·The Bridge酒店,注重感官舒适性        ·灵活自由的办公空间        ·[最新]声学遇见美学大赛启动    
郑曙旸的设计师家园-郑曙旸

     

目前状态: 不在线| 写信 |

  • 家园号:195356
  • 姓名:郑曙旸 [北京 ]
  • 设计师类型:建筑设计师
  • 查看详细资料

我的文章

<<  5 May 2024  >>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收起/展开本栏目文章分类

城市景观的表象

类别:景观设计随笔   评论(0)   浏览 (322)   2011/6/15  [原创]

标签: 肌理  表象  文化  城市景观  

郑曙旸  郑恬辛

 

内容摘要:城市景观是通过凸显肌理的表象,在人的环境体验中所形成的场所氛围,这种氛围具有特定的人文内涵。文化积淀的信息就是在这样的时空中,经由人的参与体现出全部的美学价值。

 

在全部的人工环境中,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社会活动场所,这是一个以特定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成为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进入新世纪,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加速,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人工环境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诸多难题之首。

在所有的环境问题中,如何创造怡人的城市景观,成为城市环境设计主要的内容之一。怡人的景观能够导致舒适愉快生活的幸福城市。理查·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其所著《寻找你的幸福城市(WHOˊS YOUR CITY?) 》一书中,将评价幸福城市标准的地点金字塔模型设定为五层,第一层为机会,第二层为基本服务,第三层为领导阶层,第四层为价值观,第五层即顶层为美学。他说“人都渴望外貌姣好,我们会在周遭许多事项上寻求外貌或外观之美,特别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点上。经济学家称此现象为美的溢价(beauty premium)。人会受那些在美学上赏心悦目的事物所吸引,且会为这样的事物多付一点钱。”可见,追求美观本身并无错,我们已经为此投入了数以万亿计的人民币。问题是我们的城市景观建设已经在追求所谓“美”的道路上走偏了方向。

美的感受来自于城市景观的表象。简而言之,表象就是:“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1]比较详尽的解释则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通过对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或改造而成。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2]表象除了视觉的直接知觉外,更主要的是由联想所产生的深层思想感受。

我们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在于,重视了视知觉直接反映的内容,而忽视了联想所产生的影响。

视觉的城市景观印象,还是具有抽象思维倾向的城市表象,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前者在文化定位缺失的情况下,会出现虚假的意象成分,而后者真实地反映了景观的内质。这种内质就是构成城市景观表象的要素,分析这些要素有助于建构符合环境美学观的城市景观。

 

文化积淀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是一句可以明确表达文化积淀内在含义的谚语,尽管这句话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罗马作为西方文明发展的重镇,继承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化传统,所造就的古罗马城呈现出建筑先进、技术高超、设计精湛的物象。这是一座见证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辉煌的帝国时代,黑暗的中世纪,光耀的文艺复兴,乃至到法西斯运动都已烟消云散;凯撒与奥古斯都,教皇保罗与米开朗基罗,一直到墨索里尼,故去的显赫人物都已渐行渐远,只有罗马这座城市,以其大量留存各个时期的建筑,貌似残垣断壁的城市景观表象,而长久地留存在人们脑海的记忆中。在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之变后,今天的罗马俨然成为一个硕大的考古场。呈现在视野之内的海量文物建筑景观,造就了世界大都市独特的文化积淀风景线。

文化积淀的表象,依赖于文化遗产以实体物象的形态呈现于人的视线中,而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受制于环境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即:任何一个环境场所都不可能永远不变,变化是永恒的,不变则是暂时的,环境总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居文化环境一旦毁坏,必定造成无法逆转的后果。以城市景观为例,具有不同时代典型特征的建筑,需要尽最大可能去保护。如果总是追随变化的潮流,采取不破不立,大拆大建的建设方式,终有一天生存的空间会变成文化的沙漠。努力地维持文化遗产的本原,实质上就是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源流。

在我们今天的城市景观建设中,总有一种复建历史上文物建筑的冲动,以为只要形似就可保存建筑所积淀的文化信息。殊不知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是难以通过复建而恢复其全部信息的。意大利是世界公认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如何对待文物建筑的问题上,他们采取的是“干预”方式,而不是所谓的“修复”。“所谓‘干预’,就是防止文物建筑的继续破坏。干预而不修复,这是欧洲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此外,文物建筑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不允许造假古董。不但假古董本身毫无价值,它还会因真假莫辨,连带着使真古董也贬损了价值。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3]

文物是文化积淀在城市景观层面显现的有效载体,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具备相应的资源。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是一座在戈壁中生生造出来的城市,本身并没有文化遗产的标志物,为了博彩与会展的商业经营需要,去拷贝欧洲文物建筑的经典样式,于是一大批“真实的假象”被营造出来。像凯撒CAESARS PALACE酒店和威尼斯人VENETIAN酒店之类,除了能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外,形同奶油蛋糕的表象,甜腻地让人反胃。“文物建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是不许歪曲的,必须严格保持它的真实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文物建筑首先当作文物,而不是建筑。”如果相信建筑师的所谓专业眼光,去“真实”地拷贝原作,即使做到100%的形似,离开了文物建筑存在的本土生态和人文环境,必然会丧失内在的文化精神,形同灵魂出窍的行尸走肉。

本来我们在城市的文化遗产方面,具备雄厚的资本,有着深厚的积淀。但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于这份极其珍贵的遗存,居然能够视而不见。反而去效仿没有什么文化积淀的拉斯维加斯(虽然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写过一本《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书,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谈问题),以至于虽然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也造就出一大批没有文化内涵与场所精神的新城。正如西方媒体相对客观的评述:“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在民主政治和消除贫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也打造了许多现代化的、丑陋的、没有灵魂的、毫无特色的城市。与印度、非洲或拉丁美洲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城市在秩序、社会治安、服务、拆除旧房、消除贫困等方面确实做得相当出色。但同时又很少有国家像这里一样在投机意识和所谓政府规划的推动下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作为城市的主体的市民被完全架空。我们所看到的结果是一些没有灵魂的城市、一幢幢莫名其妙就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还有穿梭其中正吞噬着城市最后一点绿洲的汽车洪流。”[4]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一出历史的悲剧,同时也反映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在今天的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不以其经历工业文明反面的历史教训,而极其重视城市景观的文化遗产保护。50年以上的时代典型建筑与环境就具有文物价值的概念已广为接受,其衡量标准就在于建筑与环境内在文化积淀的深度。

 

场所氛围

“场所是我们居住的特别景观。它具有地方性和直观性,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当场所被实现时,它成为了一个身体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体。……景观,一种环境,甚至是具体化的体验。同样的,它是我们的肉体、我们的世界、我们自己。这种环境是我们的场所,它实现的程度越大,它就越是完全意义上的我们自己。”[5]出于场所氛围的概念,城市景观的表象并不是完全来自于建筑的外在形态,固然在城市的环境条件下,建筑以其伟岸的身姿,向外传递着强烈的信息。但城市景观的表象并不是外在形态的单一感知,而是人在时间和空间系统的运行与限定中,通过行为和体验的触摸与记忆,在情节和情境的主客观互动中,承载场所氛围所反映的全部内容。

人类能记忆时间和空间,这也是我们研究行为和体验的根源。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情绪记忆”,因为具有这种记忆能力,所以有触景生情一说。在曾经到过的地方(空间)回想起往日发生的事情。虽然时间不同了,空间也产生了变化,但这个空间对于这个人来说永远存在有当下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两个状态。此外,不同的时空如果在某些感觉上存在相似的地方,就会勾起人们的回忆,将此刻与过往的某一时空相联接。这样,过往的感受就会在此时此地对空间产生作用。比如在街上忽然听到某一首歌曲,非常熟悉,就会联想到以前曾经听到这首歌曲时的心情,伴随着这首歌曲做过的事情和环境以及身边的人等等。这样,在走过这条街时的心情,就会与没有听到这首歌曲时候的心情有很大的不同。

时间与空间,是我们行为和体验的基础概念,虽然作为宇宙物理的一种抽象概念而存在,却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们说在时空体系内人的行为体验是具有情节性的,也就是故事性。这其中包括了时间的持续性、顺序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情节”一词的本义,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时间的进展过程。作为一个文学用词,通过第三者的视角,以现实的生活为根据来进行叙事。这正好可以让我们拿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所谓情节,顾名思义有人物(体验)、环境(时空)和行动(行为)这三元素,情节的发生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组成部分。有的时候还有序幕和尾声。情节由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和人物、人物和环境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所构成。一系列的情节就构成了故事。人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很长的故事。这样一个很长的故事由各种片段所组成,因此,我们研究行为和体验实际上就是研究拥有各种情节的片段。

片段的发生产生情景。“景”指外界的景物;“情”指由景物所激起的感情。我们说此情此景,通常情景是一个概括的概念,而情节是具有时间延续的。如果按照先后顺序来排,那么先有情节,后有情景。行为作为发生情节的基础,体验作为产生情景的基础。

每个人所经历的人生故事各不相同,相同的情节发生在不同的时空所产生的情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是“情境”。“情境”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由于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因此这种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基本条件。它包括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的有关因素。比如自身的身体素质、感觉的灵敏度、出生的家庭、所在的国家地理、宗教习俗等等。

情境可分三类: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指在意识中的他人和群体,双方通过各种媒介物载体相互影响;暗含的情境,指他人或群体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在此不难发现,除了肢体(行为)和感官(体验)的接触,还有一大作用原理就是心理因素。想象和暗含的主要来源依靠意识的作用。有时候表现强烈就会形成“情意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结”。荣格认为“情结是有关观念、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佛洛依德则认为“情结是一种受意识压抑而持续在无意识中活动的,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欲望。”

总而言之,由上述要素构成的场所氛围,是城市景观表象显现的关键要素,尽管其人为的主观理念占据了主导位置。但却是具有环境意识的人,从静观的传统审美观念向动观的环境审美观念转换中所形成的主体表达。

 

凸显肌理

肌理是城市文化积淀的表象,这种表象通过场所氛围的主体表达,反映出城市人文景观的真实内涵。

人工环境特定场所视觉认知的外在表象是由材料与肌理组合构成的。材料是以场所的物质实体来体现,肌理是以“皮肤纹理”的概念来传达场所物象表层的丰富细腻的质感。材料的物质概念比较清楚,而肌理除了浅层的物象,更多的则是场所中深层的文化积淀。在所有的文化遗产中肌理给予人的视觉感受远远超越其他物象。历史文化名城无不以其丰富的肌理得到人们的青睐,文物修复中所遵循的“修旧如旧”原则,同样是要充分保护原有肌理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材料层面的总体控制,除了类型、色彩、质地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材料搭配组合所能传达的完整视觉信息。肌理层面的总体控制,则是充分尊重场所原有物象的历史积淀,不能轻易的改变。两个层面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在总体控制中统一协调。

以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指导城市景观建设,需要通过宏观与微观两个控制系统的把握。宏观控制包括:空间形体控制,比例尺度控制,光照色彩控制,材料肌理控制等内容。微观控制包括:建筑界面控制,植物品种控制,公共设施控制,艺术作品控制等内容。[6]在所有控制系统内容的要素中,几乎都可以通过从无到有的建设,达到理想的景观表象,唯有材料肌理控制中的“肌理”无法通过人为的力量进行建设。

肌理在城市景观的表象中,呈现出以建筑为主体外层视觉感观的实体表象,和人为活动场所氛围显露的虚拟表象两种状态。前者是以材料历经时间磨砺所积淀的丰富色彩与斑驳厚重的质感体验,后者是以人本身的服饰显现与活动行为在场所中互动形成的不会片刻重现的场景印象。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城市景观实体表象中质感体验的典型。威尼斯有着其他城市不具备的景观条件,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融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于一炉的城市。建筑与桥梁、水巷与船只、曲线的河道、直线的街道,本身在形态上的对比已经十足,再加上强烈的质感对比,更加呈现出肌理深邃的内涵。碧蓝的海水与辉黄的建筑形成对比的第一层次,斑驳的建筑外立面与晶莹的室内玻璃工艺品形成对比的第二层次,锃亮的青黑色“贡多拉”与沉稳织物服饰的鲜艳色彩形成对比的第三层次。使得这个城市具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肌理取胜的景观资源。本来中国的苏州以其东方含蓄的审美情趣,能够与威尼斯有得一拼,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历史积淀下来的呈现肌理的条件在建设中步步丧失,最终永远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印度的瓦拉那西则是城市景观虚拟表象中场景印象的典型。瓦拉那西以恒河沐浴与火葬并存的场景闻名于世。来此的人群基本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构成场景的主体,即参与沐浴和火葬的印度教徒;第二部分为构成场景的次体,即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最终参与者与观看者共同构成了极为特殊的城市景观表象。

日本的妹尾河童在其《窥视印度》的游记中对于瓦拉那西的独特场景有着生动的描述:

“岸边紧邻沐浴场而建的都是供前来朝拜的各州王侯投宿的神庙宿处、有钱人家的宅邸、神庙的高耸尖塔、涂着原色的神像等等,混杂着绵延了四公里长,没有间断。……每个人都虔诚地面对旭日祈祷。女人身上裹着纱丽,男人则几近全裸。其中有些显然是风尘仆仆自南部上来;从他们身上橘色、绿色、黄色等原色的纱丽即可判知。所有人都对“沐浴”——尤其是到瓦拉那西——十分重视;因为他们坚信恒河之水可以洗去现世的罪孽,来世会过得更加安乐。……河畔的台阶上冒起了烟。已经有一具尸体葬身火海,另一具正以担架运来。……柴薪堆叠好后,一具红色纱丽裹身、饰以白花的女性遗体就放在上头。纱丽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柴薪是白檀木;亡者是有钱人。”[7]

可见瓦拉那西的场景主要是由活动着的人,以及人的特殊行为构成,在这里水与火、生与死、建筑与荒野、赤裸的肌肤与鲜艳的纱丽,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动态中呈现的,场景的形态从古至今没有片刻的重复,人群一旦散去一切都会归于沉寂,因而它是虚拟的。

城市景观表象的呈现是一个复合多元的感官体验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肌理”是有别于其它的特殊要素。之所以特殊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不可再造与复制的实物呈现特征。其二:不以单一感官进行体验的场所印象特征。因此凸显肌理是城市景观建设与维护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我们过去的城市景观建设中,过多地注意了外在的形态,而忽视了的文化的内涵,重视城市肌理的保护,凸显其特殊的环境感官魅力,成为城市景观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1]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艺术馆,2005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

[3] 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9月版,第74页。

[4]《中国城市化发展存在结构性弊病》新华通讯社《参考消息》,(西班牙《先锋报》125文章)2007128第八版。

[5]【美】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著,陈盼译《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84.

[6] 郑曙旸《环境艺术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版,第46

[7] 妹尾河童:《窥视印度》,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4年版,第22



您还未登陆请您先 登陆 后发表
验证码: 点击换一个!    
文章评论

此专栏暂时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共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