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有媒体采访我,问:您有没有回访过入住多年的业主?他们对居室的空间划分,布置搭配,在长时间的使用后和您当时的设计还搭调么?我回答说,这完全取决于入住的人对于生活的态度。
第一个例子来自我设计的样板房,楼盘卖完后,开发商把最后这一间连着装修出售给了某个关系户,业主还真的是拿来自住的。一年后,我偶然地参观了这位业主的家,发现一切都和卖给他的时候变化不大,尤其是所有的软装饰品都还在,甚至连厨房台面上装饰用的几个玻璃瓶,连带内装用来调节色彩感觉的玉米绿豆咖啡豆,都还在原来的位置,连摆放次序都没有变。业主说,他觉得这些装饰品如果挪走了会影响视觉效果,因此尽量保持原状。
第二个例子是我设计的提香别墅,一位美国银行家的家。由于很喜欢我的设计,他的夫人又介绍了同小区的一位邻居给我。见面的时候,我应邀到银行家的家里坐了一坐,进门后就发现,墙上、装饰玻璃上已经贴满了生活照片,摆放位置上各种纪念品,冰箱上用磁贴压着各种给家人的留言条——倘若要一位写实派的画家把这个场景画下来,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
第三个例子,是我公司年轻设计师做的案子。他回访回来时说,那不是我设计的房子啊,没有这么不搭调的!后来才知道,装修是小夫妻俩折腾的,家具还没买齐全,小夫妻就各自被所在的公司外派一年,期间房子由男方的老人住着。那些家具电器,都是爸妈在此生活期间买来的,多数来自离家不远的家具铺,于是就成了设计师看到的样子。
不管怎么说,案例三的一对老人,给房子填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相对于那对美国伉俪,老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出彩,至少也有自己的观念和主张。自己的房子就该是自己的影子、附属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设计师也只是给你一个框架,切不要像案例一里的业主,把自己都丢失了。
当然,回访老业主时,看到所有装修都维护保养得很好的时候,作为设计师,被认同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内心还是深感自豪的。我数年前设计的西郊大公馆,时至今日都还像刚刚完工时那样保养如新——得到业主的喜爱和认可,是任一位设计师莫大的成就。但样板房就不同了,它并不是专属于特定的某位业主的设计,让房子带上自己生活的影子,你的住家才会因注入灵魂而生动起来。